認識它、理解它 人人都是失智友善天使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調查指出,2017 年全球失智症患者已達 5,000 萬人,目前罹病率以每 3 秒新增一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臺灣目前失智症人口亦已超過 30 萬人,當人口急速老化,你我都正面臨失智風險,如何與失智症共處需要及早準備。
疫情打亂社交,突顯社會連結的重要性
2022 年國際失智症協會亞太區域會議暨國際研討會,定於12 月在臺灣舉行,這又是一次讓國際看見臺灣的機會。許多國家在新冠肺炎流行前,失智症防治已有不錯的成果,疾病盛行率有降低的趨勢,但在疫情期間,大家為了維持社交距離,發現失智症盛行率出現了反彈。
這兩年多來,隨著防疫措施滾動式修正,許多銀髮族平日可以與朋友聚會、學習的場所一下開、一下關;或者,經常到居家訪視的社工員、長照人員也因疫情考量而減少訪視。雖然防疫很重要,但在減少與人互動的時間裡,您是否感覺到「孤寂感」油然而生?「最怕『關到變笨』」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感嘆,這句話她是從失智者家屬聽來的,在人際網絡被迫暫停、隔離之際,人際互動頻率降到最低,失智者很可能病程急轉直下,而原本狀況不錯的長輩也出現反應力、各種日常生活活動等能力嚴重退化的情形。
實踐「趨吉避凶」,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減少與人互動會造成日常生活能力退化?目前國際間透過綜合研究,已經發現預防失智症的明確方式,大致可分為「趨吉」和「避凶」兩大類(見附表)。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中,除了促進生理健康,例如防三高、飲食健康、避免傷身的習慣(譬如吸菸),心理上避免憂鬱也非常重要,因為憂鬱症恐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的機率,就算沒有得到憂鬱症,缺乏社交而感到被孤立、孤獨、壓力大,長期下來仍有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防疫因應之道是原本在社區據點舉辦的活動、課程,漸漸改到線上舉行,但湯麗玉秘書長提醒,線上活動對輕度失智者來說較沒問題,中重度失智者容易無法區分影像和真實場景的不同,例如看到電視中的失火畫面,可能會對著電視機或電腦螢幕潑水,對中度以上失智者和照顧者來說,「線上」是很大的挑戰,互動效果也有限。由此可見,參與實體社交活動,不論是對失智者的健康促進或照顧者的喘息療癒都是較佳的選擇。
不只失智者,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
失智症,辛苦的不只是患者本人,身兼照顧者的家屬更令人疼惜,尤其在他們身上常見「羞恥感」、「愧疚感」,寧願選擇獨自承擔,拒絕外界的協助,或因不對外求援而被人忽視,甚至衍生社會悲劇。湯麗玉秘書長認為:「全世界有超過 5,000 萬失智者,並不丟臉,找到互相支持的朋友和社會資源,學習更安全、更有效率的照顧方法,才能撐得下去。」
正因失智症如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這幾年來以失智症為核心的戲劇作品也不少,讓很多人感受到失智症患者本人與家屬(照顧者)的痛苦;但除了心理上的悲傷,我們也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有哪些資源可以支撐患者及其照顧者,例如政府長照福利如何申請、不同階段的輔具如何挑選和租借、照顧者在職場適用的假勤法規等權利。
社會總動員,與失智共融共好
目前政府也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措施,讓日間照顧中心開始進入校園,不但落實社區式照顧的精神,也能活化少子
化的校園空間。不只國中小校園,台灣失智症協會在 2022 年首次舉辦大專院校失智症方案設計競賽,無論是服務設計或產品設計,只要與失智症相關的構想便可報名,在準備提案的過程中,年輕人因而更加認識失智症,及早培養出更多失智友善天使,共同打造未來失智友善社會。
不管是對社會大眾宣傳的衛教、深入社區的照顧、家屬支持資源等,繼續參與社會、社交互動,都是我們積極面對失智症的方式。此外,金管會目前也提出「失智者經濟安全保障推動計畫」,保障失智者老年的經濟安全和可控範圍內的生活自主性;台灣失智症協會也邀請輕度失智者組成「失智者顧問小組」,針對公共空間、政策、職務再設計等向相關單位提出建言與合作。
公共資源的完整配套、一般民眾的理解、願意接納的心態、互相支持的行動、家屬或本人願意對外發聲,都可望讓我們一起在高齡、超高齡社會裡,與失智症共融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