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不上身的六大基本功
慢性病又被稱為生活習慣病,是由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換言之,若能讓時光倒流,先讓代謝症候群不上身,進而遠離慢性病的最佳方式,便是養成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預防慢性病,讓代謝症候群不上身,可從以下六大基本功著手。
一、營養管理
正常BMI值在18.5~24之間,低於18.5屬於過輕,高於24便已進入過重範圍,若大於等於35已屬重度肥胖,需要立即控制體重。
我的餐盤—聰明吃,跟著來
- 每天早晚一杯奶
乳品類,每天1.5~2杯(1杯240毫升) - 每餐水果拳頭大
水果類,在地當季多樣化 - 菜比水果多一點
蔬菜類,當季且1/3選深色 - 堅果種子一茶匙
堅果種子類每餐一茶匙,相當於大拇指第一節大小,約杏仁果2粒、腰果2粒、核桃仁1粒 - 豆魚蛋肉一掌心
豆魚蛋肉類,豆>魚>蛋>肉類 - 飯跟蔬菜一樣多
全穀雜糧類,應以全穀及未精製雜糧為主
減重的關鍵,除了減少熱量攝取、消耗多餘熱量,也應避免不當、傷身的減肥方式。若以每週減輕0.5公斤為目標,每日應減少500大卡的熱量,但每日攝取熱量不宜低於1,200大卡。
減重期間仍需留意營養素的攝取,政府大力推廣的「我的餐盤」飲食方式,以手掌或拳頭掌握每餐或每日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量。
飲食依循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三低一高」原則:
- 低油:減少攝取含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的食物及加工食品,並將紅肉替換成白肉。選擇低油烹調方法及健康的油脂來源。
- 低糖:避免攝取精緻糖類或加糖食物。用少量砂糖、蜂蜜、果乾(葡萄乾)或代糖如阿斯巴甜、赤藻糖及甜菊糖等取代。
- 低鹽:減少攝取含過多的鹽、醬油、味精、各式醬料及醃製、滷製的食物。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300毫克。
- 高纖:以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如糙米、燕麥、大麥、薏仁、地瓜及山藥等。多吃蔬菜及適量水果,份量參照我的餐盤原則。以水溶性纖維質為主,如燕麥、菇類、木耳、海帶、山藥及秋葵等。
二、運動管理
運動除了能改善慢性疾病危險因子,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助提升心肺適能、肌力、肌耐力,減少跌倒風險,甚至也能促進心理健康,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為有效促進健康,國健署建議成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費力或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有氧適能活動),或兩者合併進行。另每週進行至少2~3次的肌力強化運動(依身體狀況評估),且每次間隔至少1天以上。能增進身體柔軟度的伸展活動則可於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
需注意的是,高血壓病人應避免激烈或競賽型運動,每次運動從15分鐘開始,再逐漸增加至30分鐘以上。合併心血管、糖尿病、視力模糊、肝、腎功能不良或其他疾病者,需調整運動時間、次數、種類及強度,建議可先諮詢醫師。
運動宜採漸進式原則,逐漸調整和增加運動時間、天數、強度,並以一次調整一項為原則。運動前後需做暖身、緩和活動,心血管疾病病人需加強暖身及緩和的時間。運動期間若出現暈眩、噁心、胸悶或有其他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
活動分類與強度
- 身體不活動(坐式型態)
- 輕度身體活動(活動時可輕鬆交談)
- 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時仍可交談,但無法唱歌)
- 費力身體活動(活動時講話會喘)
三、血壓管理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自我血壓監測可遵循722守則:
7 ― 連續量測血壓7天。
2 ― 每天早晚量2次,分別是起床1小時內的吃飯及吃藥前,晚上睡前1小時內。
2 ― 每次連續量2遍,每遍中間要隔1至2分鐘。
四、腰圍管理
所謂的「健康腰圍」為男性腰圍小於90cm,女性腰圍小於80cm。腰圍過粗代表腹部肥胖、內臟脂肪過多。代謝症候群患者需養成每天量腰圍的習慣。量測腰圍亦有標準量測方法,以免影響量測結果:
- 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 將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其能通過左右兩側骨盆上緣(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間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持平,並緊貼、不擠壓皮膚。
- 維持正常呼吸,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五、戒菸、戒檳榔
吸菸對健康的危害甚大,吸菸者比一般人平均減少約13至14年的壽命,還會導致癌症及增加各種疾病風險。戒菸48 小時便能讓呼吸變得順暢;2~12週,能讓血液循環大幅改善;戒菸1年,心臟病發作機率減半;戒菸10年,肺癌發生機率減半。但需要戒菸達15年,心臟病的發作機率才能與非吸菸者相同。
嚼食檳榔也是對健康危害甚大的習慣。嚼檳榔者發生口腔癌的機率較未嚼者高28倍,同時有嚼檳榔、吸菸、酗酒習慣者發生口腔癌的機率較未嚼者高達123 倍,且易造成食道癌、咽喉癌、肝癌、肝硬化、免疫功能降低、胃腸功能損傷及心血管疾病等。甚至會將風險轉移到子代,嚼檳榔者的子女較未嚼者高2 倍以上的代謝症候群風險。
戒檳過程同樣會遇到戒斷症狀,需要轉移注意力和恆心毅力去克服。目前政府補助18歲至29歲有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者,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六、定期健康檢查+數據追蹤管理
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並能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政府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三年一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以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成人健康檢查。
拿到健檢報告後,千萬別束之高閣,針對「紅字」(不在正常範圍內)的數據,需透過以上建議的健康管理措施改善,若能做到定期健康檢查,並針對檢查結果,採取相應的生活習慣調整,持續數據追蹤管理,便能幫助自己遠離疾病,擁有健康的身心,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行之《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之照護流程與指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