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移至主內容

知己知彼,打敗代謝症候群

撰文/ 游紘權
保健充電站
1 min

臺灣有越來越多人得糖尿病,而且這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其他像是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這些跟糖尿病有關的疾病也越來越多。要想避免這
些疾病找上你,其實要從最早的時候開始,認識並治療所謂的「代謝症候群」。

大肚加三高: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最早在1950年代被提出,主要是用來描述一群腹部較圓滿,俗稱「泡芙人」的人。他們的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太好,也就是胰島素不太管用,這可能預示著糖尿病的風險。這些人比一般人有6 倍的糖尿病風險、4倍的高血壓風險、3倍的高血脂風險,還有2倍的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此,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會得到這些慢性疾病。

因為不同國家的人種和飲食習慣各有不同,疾病風險也有些微差異,所以對於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也會有所不同,通常與腰圍、血壓、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相關。(臺灣國民健康署的標準詳見P3)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少,以及生活壓力增加等因素,導致攝取的熱量過多,而未能有效消耗掉這些熱量。此外,生活壓力也會導致體內賀爾蒙的改變,增加脂肪積累,進而導致肥胖問題的加劇。

改善代謝症候群有賴健康的生活型態

近年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和中央健康保險署一直在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強調介入治療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沒有任何藥物被核准用於治療或改善代謝症候群。目前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過高的血壓、血糖或血脂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或是用藥物減重,改善胰島素阻抗。若擔心自己是否有代謝症候群,可至內分泌暨新陳代謝
科就診諮詢。

大多數代謝症候群患者的根本原因是肥胖,所以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透過飲食改變和增加運動來減重。飲食改變的基本原則包括減少攝取熱量、用全穀類替代精緻澱粉、減少含糖飲料和零食,並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取量。地中海飲食是一種有效幫助控制體重的飲食方式。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飲食改變和控制雖然可以減少體脂肪,但也可能導致肌肉減少,甚至使骨密度下降,引發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因此,在進行飲食控制時,應該結合足夠的運動,以避免這些問題。

運動有助於適度減輕體重、減少脂肪,同時也能增加肌肉和骨質,改善血糖和胰島素敏感性,進而預防糖尿病。一般建議每周運動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數率130次/ 分,或每週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同時每週至少進行兩天中等強度的肌力訓練。

透過飲食和運動可以使體重下降、改變身體組成,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就有機會擺脫代謝症候群。然而,更重要的是能夠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能保持身體健康,還能開心自在地度過人生。

游紘權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主治醫師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
● 臺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總醫師
● 中華民國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

專長
● 一般內科、腦下垂體、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內分泌疾病
● 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