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用中醫智慧呵護身心
受訪中醫師/趙昭和(民昇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採訪撰文/邱詩琁
溫暖好過冬 冬季保健對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進入一年四季的尾聲,根據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篇中的「四氣調神大論」,冬日是否做好養生保健,關乎來年開春的健康。
傳統中醫的養生觀念和現代的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理論彷若遙相呼應,預防勝於治療。順應大自然的四時節氣,在五臟六腑各有對應的季節裡,遵循相應的養生之道,以達到保養精氣神、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長壽的目的。
- 冬日養生四大要點
民昇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趙昭和指出《黃帝內經》裡冬日養生的四大要點:
1.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天實在難以離開溫暖被窩,忍不住想多賴床幾分鐘。趙昭和表示這是很自然的身體反應,冬天太陽露臉的時間也較晚,等到天亮後再起床,早睡晚起,其實也是種冬日養生法,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補足精氣神。
2. 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維持運動習慣不分四季,即使臺灣冬日常陰雨綿綿,仍要保持合適自己的運動方式,但冬日卻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大汗淋漓的高強度運動更適合夏日。趙醫師特別提醒,「無泄皮膚」指的便是不要流過多汗,相較於快跑,慢跑更為適宜,運動前的暖身時間也要拉長。
3. 使志若伏若匿:「若伏若匿」意為若收若藏,相較於夏日的奔放氣息,冬天相對沉穩內斂,趙醫師表示,冬天的情緒應收斂,大哭大笑之後,反而易帶來相反情緒:憂鬱、沮喪。
4.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若違背冬季的養生之道,則會傷害所對應的腎臟,並造成隔年春天顯得萎靡不振。 - 冬日進補,先清楚自身體質狀況
若能遵循以上冬日養生重點,不僅能安然過冬,也為來年奠定良好基礎。冬天盛行進補,羊肉爐、當歸鴨成了冬日名物,但進補需視個人體質而定,不是人人都合適。趙醫師指出,進補前宜先確認自己的體質狀態,一般分為:
1. 陰虛:手心、腳心和肚子常有溫熱感,但實際觸摸起來卻不熱,此為虛熱。夜間盜汗者多屬此類。
2. 陽虛:時常手腳冰冷,怕冷者。
3. 氣虛:說話無力,常感覺精神不振,易疲累。
4. 血虛:臉色蒼白,容易頭暈眼花。
有些人可能合併兩者,屬陽虛氣虛或陰虛血虛,甚至有人四種徵狀都具備。若是臉色紅潤、手腳溫暖、精神抖擻、聲音宏亮,則屬「實熱」體質,健康良好,冬日無需特地進補,正常飲食即可。
而四大類虛寒體質該如何正確進補?趙醫師建議幾款容易購買取得的中藥材,煮湯、沖泡熱水皆適宜。
● 陰虛:麥門冬、天門冬、玉竹
● 陽虛:羊肉、巴戟天
● 氣虛:人蔘、黨蔘、黃耆蔘、黃耆
● 血虛:當歸、杜仲
若為合併多種體質,進補從徵狀最嚴重的著手,再陸續調養,效果更佳。中醫師看診,多是透過「望聞問切」來判斷,如不確定自己屬於何種類型,可求診專業中醫,免得補錯了。
若冬天養生、進補得宜,可改善體質狀態,逆轉虛寒體質。如俗話常說,女性若月子做好,可改善手腳冰冷肚子寒。趙醫師指出,不擔心高齡長者(八、九十歲及以上)進補過多,畢竟食量不大,反而是中壯年者(五十至六十歲左右)、三高族群要留心,以避免心血管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