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移至主內容

幫步行能力健檢的祕密武器 「步態分析系統」

採訪撰文/鐘玉霞
醫療與科技
1 min

P10-shutterstock_1913145748.jpg 腳被喻為人體的第二個心臟,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年長者步行能力退化,可能潛藏衰弱、肌少症、失智症等疾病,步行能力衰退者也是跌倒的高危險群,甚至導致跌倒後臥床與失能的骨牌效應。

步態智慧辨識可及早發現隱性衰弱長者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藉由儀器檢測與監控,是否有「步行能力健檢」的智慧科技,協助及早發現步行能力退化,進而避免長者最擔心的跌倒風險?抑或透過步行分析智慧醫療,了解運動復健或手術後行動復能成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智慧辨識產業服務研究中心擅長智慧辨識與智慧醫療,王文楓教授團隊研發的「步態分析系統」,應用於健康照護與臨床醫學診斷成果卓越。有別於目前商用的步態量測與分析方法,包括:固定式
壓力墊感測裝置,及動畫界常用的影像動作分析,兩者要價高昂,王文楓教授團隊研發的「步態分析系統」,約3 公分的穿戴式物聯網感測器放置於腳踝上方,輕便且易穿戴,訊號同步上傳後端高性能運算系統進行步態分析。

精準評估各類復健與骨科手術成效

走路是交互移動前進的連續運動,「步態分析系統」可分析雙腳移動的穩定性及對稱性,以及下肢肌肉、骨骼、關節的動作是否異常。王文楓教授強調:「該系統可分析正常與病理步態,及早發現走路速度減慢,或步態穩定度不佳等跌倒高風險長者。此外,也可應用於中風病患的復健成果評估,及腰椎管窄化症病患手術前後步態變化,評估術後療效。」

除了術後評估,步態分析診斷可提供關鍵數據,協助醫師更精準調整手術後運動復健強度與時間,或建議病患使用何種輔具(固定式助行器、四輪助行器或拐杖等),提升復能效果。臨床常見長者沒有步行能力退化或跌倒風險的病識感,拒絕治療或使用輔具,藉由數據溝通也能增進醫病信賴關係。

期待行動式步態分析系統走入社區

目前「步態分析系統」運用場域包括:成大醫院臺南總院與斗六分院、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主要科別包括骨科、老年科(老化、中風復健、衰弱、跌倒評估)、復健科、神經內科、心臟內科等,而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骨科也即將展開髖關節骨折、骨密度與步態關係的合作研究。此外,比較穿鞋或使用輔具前後的步態參數,也可提供廠商精準研發促進健康走路的照護產品。

最好的治療是預防!走路方式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透過步態健檢找出跌倒高風險者,王文楓教授談及夢想藍圖:「未來,我希望醫師能一卡皮箱出任務,帶著『步態分析系統』走入社區,進行步態健檢。此外,步態分析感測器還能結合社區公園運動器材,走路運動時同步偵測步態變異訊息,並上傳雲端至醫院,提供醫師及早從營養與運動介入社區照護,讓科技照護與預防醫學融入社區日常,大家一起健康慢老,走向美好未來。」

王文楓
王文楓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現任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經歷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校務企劃處組長
● 中華電信研究所資訊技術研究室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獲獎
● 2021 第15 屆波蘭華沙國際發明展金獎
● 2020 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