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移至主內容

食物影像營養素分析技術,AI助攻提升營養管理效率

採訪撰文/鐘玉霞、圖片提供/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
1 min
手機拍美食照,已是現代社會的全民運動,你是否想過,透過AI人工智慧技術,未來拍攝美食照或是美食影片,還可作為協助判讀一日三餐料理所含營養素的工具?

喝牛奶可補鈣,牛肉補鐵、牡蠣補鋅……對於食材與營養素,你我可能朗朗上口,但是一日三餐吃入多少營養素,就得仰賴營養師專業判讀與計算,尤其,對於需監控醣類攝取的糖尿病患者來說,營養素管理尤其重要。

營養也與身體復健息息相關,在醫院裡,營養師忙著協助臨床病人,包括產後、術後、腫瘤、癌症者的營養照顧,為了判讀料理的營養素,耗費營養師大量時間和精力。在AI浪潮下,營養師們引頸期待,人工智慧可介入協助營養素判讀,讓營養師更有效率地進行糖尿病等各類疾病或術後患者營養監控,並給予最佳營養處方。

水果分析準確率已達95%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長期合作,看到了醫院端營養師進行營養判讀的痛處,因而有了「基於影像之食物營養素推論」AI技術導入計畫的合作。計畫主持人、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李朝陽解釋:「營養素會受到料理烹調方式影響,因此,普遍是以料理成品推估營養素,如查詢對照衛生福利部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以確定每百克食物所含的糖、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素含量,根據料理的重量與料理方式,來進行營養素的推估計算。」

此AI技術核心精神在於利用人工智慧圖像識別,協助營養師更有效率地進行食物營養素成分的評估,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檢測效率。該技術主要分為食材與料理的識別,並進行營養素分析,目前技術研發已取得初步成果,通過使用一個包含256種日式料理的公用資料庫,AI已能判讀米飯、沙拉、壽司、味噌湯等256種料理,辨識率達96%,並且已發表於國際期刊並獲得認可。而對於水果的判讀,準確率也達到95%以上。

憑一張照片給予飲食建議,未來可期

李朝陽表示:「目前,需要更多真實料理數據,包括料理的種類和重量,來幫助AI進行訓練。我們正積極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及雲林縣長青食堂合作,進行實際場域料理菜單與重量的資料收集,再交由營養師專業推估營養素含量。」他期待通過三方合作,進一步優化AI營養素分析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建立更完整的資料庫,協助長者飲食指導和營養管理,守護長者健康。

未來,該技術還可應用於社區食堂、學校,及營養諮詢、健康管理、運動訓練、餐飲服務等行業,為使用者提供更個性化和全面的營養管理服務。李朝陽期待:「該技術成熟時,也可開發成APP協助人們更方便追蹤自己的飲食習慣,結合chatGPT(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給予個性化飲食建議,讓營養管理變得更有趣和便利!」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朝陽
李朝陽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學歷
●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電腦與通訊工程博士

經歷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航空工程學系及航空與電子技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 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訪問學者
●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